十分独特-1965年国共秘谈,毛主席同意老蒋6个条件实现统一,为何没成功?
你的位置:十分独特 > 新闻动态 > 1965年国共秘谈,毛主席同意老蒋6个条件实现统一,为何没成功?
1965年国共秘谈,毛主席同意老蒋6个条件实现统一,为何没成功?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2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10

战败后,长期身处的台湾的蒋介石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,在经过和我党的长期协商以及互相沟通后。蒋介石开出了六个条件,作为回归的要求。我党都一一通过并同意了,那么蒋介石开出了哪六个条件?又是什么原因没有促成回归呢?

蒋介石

归国之心

1949年,全国迎来解放,蒋介石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残兵败退台湾。新败之后的蒋介石自然不服气,将责任怪罪为部下的无能,以致误党误国。只得在台湾重新积蓄力量,叫嚣着要反攻大陆。

次年,我党将解放台湾、海南、西藏视为三大任务。但随着美国入侵朝鲜,解放台湾不得不先行搁置。后来经过中央的研究,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,武力解放台湾改为争取和平解放。

随着朝鲜战争结束,中国军队打出威名,其强硬的韧性令世界禁声,西藏和海南也被解放,最终剩下的只有台湾问题。而伴随新中国的建设,发展更是一片大好。对此一开始激情洋溢,满怀亢奋要反攻大陆的蒋介石热情褪去,也慢慢冷静下来。他慢慢意识到人民百姓是真心拥护共产党,而国民党早已大势去矣,反攻大陆已经不可能了。

失望之下,蒋介石不免心灰意冷。中国人最是恋家,而蒋介石的年纪也越来越大,心中对家乡的顾念之情也越来越深。每到逢年过节,蒋介石总爱吟起王维的古诗,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云云。

在这个时候他会找个高的地方攀登上去,默默地遥望远在大陆的家乡。海岛的晚风没有故乡的温度,而在外的游子啊,心里却常怀故土。蒋介石的心在这个时候早已化成小船,穿过台湾海峡向故乡飘流而去了。

在外界,美国则一直在给予台湾政治压力,令蒋介石不胜其烦。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阶段,苏美双方为了世界霸权处处针锋相对,国共两党的对立关系令台湾海峡成了苏美争霸的舞台一角。由于蒋介石政治资源上依赖美国,所以属于亲美阵营。

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台湾

但美国对于蒋介石只是利用而已,蒋介石心知肚明,因此对美国表面客气,而美国干预台湾内政的行为,则令蒋介石十分反感。美国甚至曾一度干扰台湾总统人选举问题,想要换掉蒋介石。好在迫于形势压力,以及毛主席等人的发声,美国最终没有得逞。

开启和谈

重压之下,蒋介石就不免就有了国共和谈,回归祖国的心思。而这与中央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是不谋而合的。1957年,章士钊带着中央的民信到达香港,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曾经的旧识,时任《香港时报》的主编许孝炎,委托他将中央的迷信带抵台湾,交给蒋介石。

许孝炎曾是国民党立法委员,由他来带信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。而许孝炎也非常了解事情的重要性,不敢耽误,当即带着信件去往台湾,将信件面呈蒋介石。

蒋介石看了信件之后久久不语,信件是毛主席寄来的,给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及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愿景,信里给出的条件可以说是诚意满满。其中就双方和平解放的问题给出了四个条件,分别为:

一、台湾的人事安排、财政、军政大权可以交由蒋介石自己来管,但台湾的外交必须交由中国政府来管。二、如果台湾出现经济问题,大陆可以给予一定的贷款补助,台湾不得接受美国援助。三、台湾的社会改革,如果时机尚不成熟,可以适当的延缓时间,并充分尊重蒋介石本人及台湾各界人士意见,大陆方面不做任何干涉。四、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不做破坏之间和平的事情,与合作的事情。

在最后的信尾,毛主席特意提到蒋介石的家乡,更是勾起了蒋介石浓浓的思乡之情。毛主席在信中写道,蒋介石在家乡奉化的祖坟保护的非常好,一草一木的没有被动过,希望蒋介石能够回来看看。

这封信可谓是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蒋介石看得怦然心动。如果根据毛主席给出的条件达成解放,那么台湾的现状基本不用改变,蒋介石的利益也不会受到动摇,而蒋介石本人也可以常常回到大陆,到家乡看看,排解自己的思乡之情,可谓两全其美。

蒋介石回奉化老家

但有得就有失,对蒋介石来说失去的将是美国支持。而美国一直是蒋介石的后路,以及蒋介石口中所谓反攻大陆的倚仗,一旦失去了美国的支持,那蒋介石就像拔了牙的老虎,谁还会惧怕他呢。

蒋介石非常清楚自己的倚仗在那,但对新中国来说,走上一条独立而自主的富强道路是所人民、国家和党的使命,哪能容许外人插手干预。因此蒋介石一下就犯了难,他面临的抉择就是,一、背离美国,失去倚仗,和平解决两岸问题;二、继续给美国当马仔,在岛内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,而自己也再无回乡的可能。

蒋介石越是明白利害关系,也就越发难以作出选择。思考许久后,蒋介石作出决定,派出宋宜山到北京去看看,了解北京的真实想法,于是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许孝炎,让其代为转达。

很块宋宜山去往北京的事情安排妥当,到达北京后,宋宜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令宋宜山心中十分感慨。见到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后,心中非常振奋,很认真地同工作人员探讨两党合作的相关问题。充分了解情况后,带着自己的文件,宋宜山没敢耽搁,一早赶回台湾向蒋介石汇报。

毕竟涉及到自己的一部分“私心”,蒋介石没有同宋宜山直接探讨,他要求宋宜山将了解到情况汇总,写成书面报告,再呈交上来。宋宜山便赶写出来了一份一万五千多字的报告,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包含在内,没有任何捏造成分,然后递交给蒋介石。

看罢之后,蒋介石大怒,指责宋宜山,认为他被赤化了。宋宜山得知后一头雾水,不知道自己怎么去了一趟大陆,就和委员长不是“一条船”上的人了。

原来宋宜山的报告中,虽然没有篡改事实,但写的都是我党的好处,没见什么不好的地方。蒋介石看完如何不气恼,自己被共产党打败后,蒋介石无法接受那些认为其无能的眼光,但凡谁敢当他面夸赞共产党,那就等于是揭蒋介石老底,蒋介石自然难以忍受,而宋宜山恰巧就犯了这个错误。

加之蒋介石本身在和平解放与依靠美国之间徘徊不定,在这次气恼之下,回乡之情就暂时靠边站了,当下全盘否定了和谈事宜,国共两的再次合作也陷入僵持当中。

和谈转机

而一个学者的出现打破了僵持的局面,这个人就是曹聚仁。

曹聚仁

曹聚仁是浙江浦江人,曾在上海女中及复旦大学等地任教,和鲁迅先生关系非常好。后来抗战爆发,他成为一名战地记者,率先发表过“台儿庄大捷”的报道。后来被蒋经国器重,成为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员,两人后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曾受蒋经国委托创办了《正气日报》等报刊。

国共内战结束后,曹聚仁并没有跟随国民党去往台湾,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大陆。1950年的时候曹聚仁去往香港,并在那里创办了《新生年代》、《热风》《循环日报》等刊物。在这期间,曹聚仁常常往返内地,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
正是有着这层关系,曹聚仁非常适合成为两党之间讨论合作的中间人。曹聚仁在一次与周总理的谈话时,提起了自己与蒋经国的友谊。周总理于是便希望通过这层关系,让曹聚仁帮忙带话给蒋介石父子,表达我党的诚意。希望国共双方能够坐下来好好谈,只要蒋介石同意也同意两岸统一,那么无论什么条件都可以谈。后来毛主席亲自接见曹聚仁,并参与了讨论,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。

这让曹聚仁觉得使命重大,非常愿意成为中间人,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奔走。回香港之前,曹聚仁去了一趟蒋介石的奉化老家。在那里看见蒋家的祖坟保护的依然非常好,经过修整后,更显得焕然一新。曹聚仁便一一便拍了照片,到了香港后,连通密信一起转交给蒋介石,以表达我党的和谈诚意。

在此之后,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,曹聚仁便一直奔走于海峡两岸。期间周总理为了促成台湾早日回归,在出访东南亚期间,曾接受国外记者采访。被问及“如果蒋介石回归,将会如何安排的问题”周总理表示,如果蒋介石能归祖国,总理的职位也不是不可能。除了回归的问题外,蒋介石最关心的就是自身的问题。而周总理的明确表态,可谓甚安蒋介石的忧心。

曹聚仁

但蒋介石方面却没有作出明确的回应,一方面处于美国方面的压力,蒋介石明确表达绝不和谈,并将曹聚仁的密信交给美国,以证明自己品行中正,其实心中暗暗痛恨美国人多管闲事。另一方面则偷偷地与曹聚仁接触,与大陆方面联络,虽然协商一直在进行,但蒋介石始终抱有顾忌,无法下定决心。

直到1965年,事情再次迎来转折。这一年李宗仁回国,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。毛主席同时寄信件给台湾的蒋介石,信中写道“明月依然在,何时彩云归”?见信之后,蒋介石的思乡之情再也安耐不住,于是不再疑虑,主动联络曹聚仁,下定决心要实现统一,回归祖国。

很快蒋经国带着蒋介石的命令秘密去往香港会见曹聚仁,两人初步协商过后。蒋经国带着曹聚仁回到台湾,蒋介石亲自接见,共同组织了一场秘密会谈。经过慎重的逐条商讨后,蒋介石方面提出了六个条件,如果我党能够通过,那就同意第三次国共合作。六个条件的内容分别为:

一、蒋介石带领旧部回到大陆,可以定居浙江省外的任何一个省区,仍任国民党总裁,北京拨出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和办公的区域。

二、蒋经国为台湾省长,台湾交出外交军事权,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。

三、台湾不得接受任何美国经济和军事援助,财政困难,则由北京补发补助。

四、台湾海军由北京控制,岛内军队缩编为四个师,三个师驻扎台湾,一个师驻扎金门和厦门地区。

五、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,该地区作为两岸缓冲地区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,师长人选由台北经过北京同意后选派。

六、台湾文物百官待遇和官职维持不变,人民生活保障只能提高不能降低。

蒋介石在台湾

这几条可以看出是蒋介石和部下经过深思熟虑的,不是仓促之间定下的方案。经过商讨后,曹聚仁就带着蒋介石的条件赶往北京。北京方面很快就同意了,两边也开始商量回归的具体事宜。这也是蒋介石距离回归最近的一次,可紧接着,国内的一场变故让和谈再次搁浅,蒋介石认为这个时间回归尚不合适,于是就暂时放弃了。

抱憾海岛

这一延缓,就是数年之久,随着1972年曹聚仁抱憾离世,再次给双方和谈增加了难度。晚年的蒋介石思乡心切,时间到1975年,这一年蒋介石感觉自己可能命不久矣,因此催促北京重启谈判,尽早完成统一。可这个时候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已经年迈,身体状况不乐观,就连接见外宾都非常困难,但为了表达和谈诚意,还是释放了一批关押战犯,并为他们安排工作和养老。如果想要去台湾,就给报销路费。

1975年4月5日,晚年的蒋介石终究没能等来和谈,怀着归国的遗憾因病离世了。直到蒋介石之子蒋经国逝世,两岸依旧没有实现统一,之后的国民党领导为了个人利益,选择投靠美国,将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延缓到了今天没有实现。

晚年蒋介石

后记

台湾统一祖国及两岸同胞和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共同期望,是历史行进的必然,也是大势所趋,任何人或者国家都不能够阻挡,也无法阻挡。否则就是违背民意,与十四亿全体中国人民为敌,必然没有好下场。祝愿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大业,台湾能够早日回归祖国怀抱,只有这样,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的伟大复兴,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强国。



相关资讯